讲述:南安市公安局省新派出所民警 郑秋凉
自2000年投身公安工作以来,我就扎根基层一线。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、社区的矛盾纠纷常伴警务工作……在与群众朝夕相处的时光里,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调解矛盾的“土办法”——耐心倾听、换位思考、多方联动。这些看似简单的诀窍,在无数次调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2025年初,辖区一起棘手的劳资纠纷,再次考验着我调解纠纷的能力。
那天接到报警后,我火速赶到现场。鞋厂门口围满了工人,老板吴某举着手机大声辩解。“都先冷静!我是民警!”我挤进人群大声喝止,随后将双方分开。经了解,鞋厂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,拖欠20多名工人20多万元工资。吴某想转移设备变现,工人担心拿不到钱,这才引发纠纷。
第一次调解在鞋厂就地进行。“不是我不想给,厂子都快倒闭了,哪来的钱?”吴某耷拉着脑袋,满脸无奈。“我们上有老下有小,等着这点钱吃饭!今天不给钱,设备别想拉走!”工人老张情绪激动。我耐心解释:“逃避解决不了问题,恶意欠薪是违法行为。”但双方各执一词,调解一度陷入僵局。
单打独斗不行,我立即联合司法所、鞋厂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成立联合调解小组。看到工厂无人看守,我找到原来的保安老周和老李:“老周,厂子现在乱糟糟的,你经验丰富,帮忙守着点,别让设备丢了,这关系着工人的血汗钱。”老周和老李一拍胸脯:“行!我们守着!”
接下来几天,我们分头做工作。我对吴某说:“你也不容易,但工人的钱拖不得。能不能先联系亲戚朋友凑点?设备先抵押出去?”吴某叹了口气:“我试一试吧!”另一边,我对工人说:“咱们相信法律,给他几天时间筹钱。大家放心,钱肯定能要回来!”
“我东拼西凑,总算凑齐了。”第三次调解时,吴某带着筹集的资金来了。工人数着来之不易的工资,眼眶泛红:“谢谢警察同志,要不是你,这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。”
这场持续10多天的劳资纠纷终于化解。看着工人们眉头舒展,我内心充满欣慰。基层调解工作就像一把钥匙,只有找准锁芯,用公平正义的态度、将心比心的钥匙,才能打开矛盾双方的心结,真正实现案结事了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